未來五年、十年匯率走勢如何?金融危機後最高匯率的深層意涵


p1
(圖片來源: 포레스트북스)

匯率正面臨重大轉變。從去年起,我便深刻感受到世界的劇烈變化,而這股趨勢其實早在兩年前就已悄然成形。若問大家更傾向投資美國股票還是韓國股票,多數人可能會選擇美國市場。為何如此偏愛美國股票?關鍵在於「跨境投資」(cross-border)的概念已逐漸普及——人們開始明白如何跨越國界佈局資產。


舉例來說,我投資海力士,而朋友選擇美光。兩檔股票同樣上漲 30%,這種情況下,我完全不會羨慕他——畢竟漲幅相同。但問題在於,他似乎比我更開心。原因很簡單:匯率也同步上漲了 30%。或許我能自我安慰:「反正人在韓國,何必計較美元價值?」但現實是,美元升值加上股價上漲,顯然是更理想的狀況。答案已經不言而喻。


再以房地產為例。2011年底,韓國全國公寓價格觸頂,但隨後出現明顯分化——首爾盤浦(漢江公園一帶)的房價逆勢上漲30%,而地方城市公寓卻暴跌30%~40%。假設我持有盤浦的房產,面對30%的漲幅自然欣喜。但若比較另一位投資洛杉磯房產的人,同樣獲得30%的增值,表面看來兩者收益相當,甚至可能認為盤浦更具優勢。然而關鍵在於:貨幣與市場的雙重紅利。美元資產的升值潛力、流動性優勢,以及全球避險屬性,往往讓「相同漲幅」背後的實際價值天差地別。


關鍵差異在於匯率變動。2011年底,1美元可兌換1080韓元,而如今匯率已升至1450韓元。假設一名外國投資者當年以1080韓元的匯率賣出美元,購入盤浦的公寓,如今卻需以1450韓元的匯率換回美元,結果會如何?原本30%的收益將因匯差而歸零。換言之,忽略匯率因素,便無法準確衡量投資報酬。隨著這種觀點普及,大眾對匯率的關注度顯著提升。如今在YouTube上,外匯投資相關的討論隨處可見。


去年12月,韓元匯率一度飆升至1美元兌1485韓元的高點。然而,個人投資者真能在外匯或股票市場精準捕捉最高點與最低點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實際上,多數人反而會做出相反操作。當匯率來到1485韓元時,客戶紛紛搶購美元。來電總是重複同一個問題:「現在該買美元嗎?」這種情況下,我無法簡單回答「可以」,而是需要詳細解釋市場風險。


但對話中,我察覺對方根本無心聆聽分析。最終,他們總會追問:「所以你的意思是現在能買?」
這些客戶並非真正尋求專業意見,只是想獲得背書來支持自己的決定。因此,我通常會回應:「若打算長期持有,風險應該可控。」隨即結束通話。


還有一個類似的例子。去年 8 月 5 日,由於日元套利交易平倉的傳聞,日元在一天之內從 900 韓元兌 100 日元急升至 965 韓元兌 100 日元。YouTube 上頓時嘩然,人們紛紛詢問:「現在適合買入日元嗎?」


問題在於,那些平時對日元毫無興趣的人,突然開始關注日元匯率。部分投資者在 965 韓元的高點買入日元,隨後日本政府介入市場,導致日元暴跌至 910 韓元。當匯率跌至 910 韓元時,日元看似更加便宜,理應吸引更多買盤,但此時卻無人問津。甚至一提到日元,他們會直接回應:「別投資日本。」


三週後,日元再次回升到 965 韓元,但電話卻沒有響起。今天,日元已經漲到了 990 韓元,這兩天才稍微接到一些電話。
這不是很奇怪嗎?經濟學理論中,價格上漲理應抑制需求,但外匯市場卻反其道而行——匯率攀升時,人們的購買慾反而高漲。試想,若匯率驟然飆升至1550韓元兌1美元,會引發什麼局面?恐怕多數人會爭相搶購美元。畢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陰影仍在,當年匯率曾突破2000韓元兌1美元的關口。


當匯率突破1500韓元關卡時,新聞標題總會出現「金融危機後15年首度站上1500韓元」這類聳動字眼。YouTube平台也充斥著「二次金融危機來襲」、「末日將至」等吸睛縮圖。面對這些訊息,有時難免心生動搖,甚至產生「情況不妙」的直覺反應。


匯率一旦急遽上漲,人們往往會產生投資外幣的想法。然而,許多人對外幣投資存在誤解。我想說明在外幣投資時應該如何看待匯率,以及外匯市場正在發生的變化。


近期的外匯市場變化並非單純的誇大,而是堪稱「大轉變」的程度。因此,我們必須從根本上重新認識匯率,並以全新的視角看待外幣投資。最近很多人說我們國家快要完蛋了,原因如下:

第一,韓國綜合股價指數(KOSPI)相較於其他國家表現不佳。
第二,韓元兌美元匯率升至 1450 韓元,被認為是瘋狂的程度。
第三,新聞報導稱「在全球範圍內,韓元是最不穩定的貨幣」。


此外,近期有新聞報導指出,韓國的外匯存底跌破4100億美元底線,下滑至4089億美元。許多人認為這情況「大事不妙」。那麼,究竟什麼樣的國家才真正面臨危機?
即將崩潰的國家會出現股價暴跌、貨幣貶值,導致匯率急速攀升,同時利率也將大幅上升。


例如,若烏克蘭國債提供20%的利息,會有人願意購買嗎?多數人可能選擇拒絕。即使利率提高到40%,只要潛在風險令人不安,投資者依然不願借出資金。最終,瀕臨危機的國家往往被迫提供極高的利率。然而,以當前標準來看,韓國銀行的定期存款利率甚至低於3%。若韓國真面臨嚴重危機,其利率怎會維持在如此低的水準?這現象顯然不合常理。
根據去年11月的數據,儘管韓元兌美元匯率大幅升值,利率卻不升反降——這進一步凸顯矛盾之處。


p1
(圖片來源: Bloomberg)

讓我們回顧亞洲金融危機時期。當時,韓元兌美元匯率突破2000韓元關口,而定期存款利率更飆升至27%的高位。這種異常情況的成因何在?

1997年底,韓國面臨1000億美元外匯儲備短缺的困境。在無法通過常規渠道獲取美元的情況下,韓國被迫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求援。雖然IMF提供了550億美元的援助資金,但這一數額仍未能滿足需求。面對外國投資者大規模撤資的壓力,韓國政府為穩定資本流動,不得不將利率大幅調高至30%。


外國投資者被30%的高利率吸引,開始向美國的朋友宣傳「這裡有絕佳機會,三年即可回本」。這種情況下,可能產生什麼效應?原本可能外流的資金被鎖住,海外資金反而持續湧入。韓國製造業的基礎設備依然完備,一旦匯率升至2000韓元,出口企業將迎來爆發性成長,創造巨額美元收入。國內美元流動性因資金外流受阻而增加,加上高利率吸引的外資與出口賺取的外匯,形成強勁的美元供給。這正是韓國能迅速擺脫外匯危機的關鍵——當時該國的隔夜拆款利率甚至一度飆升至30%。


問題在於,當利率驟升至30%,就像清理魚缸時,因水質過髒而直接將水溫在十分鐘內加熱到100度再急速冷卻——魚群必然難以存活。韓國當時正是如此:利率飆升觸發了連鎖反應,1998年銀行業啟動結構性改革,1999年大宇集團宣告破產,2000年現代集團展開重組,2001至2002年爆發信用卡危機,2003年SK集團也步入調整。歷經這六年的劇烈震盪,外匯危機的衝擊才逐漸平息。這段歷程,正是韓國應對金融風暴的關鍵篇章。


p1
(圖片來源: Tradingview; 紅: USD/KRW, 藍: KOSPI指數)

當利率與匯率同步快速攀升時,便須高度警戒。 通常瀕臨危機的國家必然會出現利率暴漲現象。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為例,雷曼兄弟破產後,韓元兌美元匯率曾飆升至1600韓元,當時一年期定存利率達7.6%。這種利率水平已屬危險訊號,若再伴隨匯率急升,則需立即採取應對措施。


p1
(圖片來源: KBS)

當股價下跌,外國投資者往往拋售股票撤離市場;韓元貶值時,他們則傾向拋售韓元退出韓國。若再加上拋售國債,便會推高國債利率,形成所謂的「三重貶值」——這才是經濟衰敗的真正警訊。然而,當前韓國的情況恰恰相反:利率維持低位,僅匯率呈現上升趨勢。儘管利率偏低,出口額卻創下歷史新高。2022年,韓國更躋身全球第五大出口國。這些數據充分表明,韓國經濟依然穩健,所謂「危機」之說毫無根據。


然而,部分人士對「韓國經濟不會崩潰」的說法存有疑慮,畢竟外匯存底減少已成事實。根據新聞報導,「韓國外匯存底已跌破4100億美元,創下2020年5月以來新低」。更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韓國銀行總裁曾公開表示外匯存底不會跌破4100億美元,如今卻已失守」。這類消息難免引發市場憂慮,但關鍵在於:若外匯存底進一步跌破4000億美元,是否真會導致嚴重危機?


如同韓國綜合股價指數(KOSPI)跌破2100點或2000點時,雖然在心理層面可能造成衝擊,但實質影響未必有顯著差異。同樣地,韓元兌美元匯率在1498韓元與1502韓元之間的波動,本質上並不足以引發經濟崩潰。媒體往往利用大眾對數字的敏感心理,刻意製造聳動標題。


事實上,外匯存底減少的直接原因,在於韓國國民年金公團與央行之間的外匯貨幣交換(currency swap)。韓國銀行與國民年金簽訂了規模達10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議,此舉旨在協助國民年金取得海外投資所需外匯,而無須直接在市場購入。具體而言,國民年金會將用於海外投資的韓元存入韓國銀行,再由韓國銀行提供等值美元。一年後,雙方將按協議重新交換貨幣,恢復原始狀態——此即典型的「貨幣互換」操作。


p1
(圖片來源: Bloomberg)

若國民年金直接在外匯市場購入美元,可能導致美元供不應求而推升匯率。但透過貨幣互換機制,能有效緩解匯率上漲壓力。需注意的是,外匯存底減少主因是韓國銀行向國民年金提供美元貸款,而這筆資金屬暫時性流動——除非發生國民年金破產等極端狀況,否則資金將如期返還韓國銀行。因此,外匯存底波動屬短期現象,無需過度擔憂。


韓國具備完善的匯率波動防禦工具。面對匯率劇烈波動,政府可即時介入市場抑制投機行為,避免單邊拋售或搶購造成的市場失衡。然而,此類干預僅能緩解短期衝擊,難以扭轉匯率長期走勢。換言之,政策手段可為市場爭取調整時間,但無法改變由基本面驅動的匯率趨勢。


若政府未能有效抑制匯率急遽攀升,韓元兌美元匯率恐將突破2000韓元關卡。此種情境可能引發外國投資者對韓國政府匯率防禦決心的質疑,進而觸發資產拋售與資金撤離潮。因此,當局必須果斷遏止這類單邊投機行為。值得注意的是,散戶投資者在觀察匯率波動時,常因誤信「外匯危機迫近」的市場傳言,而於高點追漲美元。例如去年匯率衝高至1485韓元時,部分投資者搶購美元,待匯率回調至1450韓元區間後,卻被迫承擔虧損平倉。


此外,儘管市場存在「韓元因過度貶值淪為全球最弱勢貨幣」的論調,但縱觀2010年以來的長期數據,韓元表現實屬穩健。以土耳其里拉為例:2010年初其匯價約為780韓元,如今已暴跌至30-40韓元區間,反觀同期韓元仍保持相對堅挺態勢。


p1
(圖片來源: Bloomberg)

巴西雷亞爾的情況也類似,2010 年 1 雷亞爾約可兌換 700 韓元,現在則僅剩約 250 韓元,可見韓元相對於雷亞爾強勢許多。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是因為僅與弱勢貨幣比較,但即使與主要貨幣如日圓相比,情況也是如此。2010 年初,100 日圓約可兌換 1560 韓元,而現在則約為 990 韓元,顯示日圓的貶值幅度遠大於韓元。這些數據都證明,「韓元是全球最弱勢貨幣」的觀點是錯誤的。事實上,韓元在主要貨幣中,其穩定性處於中等水平。


p1
(圖片來源: Bloomberg)

p1
(圖片來源: Bloomberg)

近年來,情況有所轉變。雖然自2010年以來韓元表現相對強勢,但過去兩三年間,相較於其他國家貨幣,韓元呈現疲軟態勢。此現象主要源於韓國與美國之間的利率倒掛。一般而言,信用評級較高的美國,其利率理應低於韓國;事實上,2019年之前韓國的利率確實高於美國。然而,當前(2025年)美國利率約為4.2%,韓國卻僅維持在2.7%左右。這意味持有美元能獲取更高利息,從外國投資者的角度而言,將資金從利率較低的韓國轉向美國,無疑是更理性的選擇。


p1
(圖片來源: Bloomberg)

然而,韓國採取自由浮動匯率制度,匯率在利率倒掛時仍能發揮緩衝作用。舉例而言,若外國投資者於五年投資期滿後欲撤離韓國市場,必須以較高匯價(如1450韓元)買回當初以較低價格(如1080韓元)賣出的美元,此舉將導致匯兌損失,從而提高撤資成本並降低意願。此為自由浮動匯率制度的關鍵特性——匯率波動本身即能「阻擋」外資輕易流出,與外匯危機時期的固定匯率制度形成鮮明對比:在匯率固定的情況下,外資可隨時以原匯率兌換美元撤離,無須承擔匯差風險。由此可見,現行匯率機制與過往已存在本質差異。


觀察當前外匯市場,韓元兌美元匯率的持續攀升確實引發不安。對經歷過亞洲金融危機的韓國民眾而言,匯率上漲向來被視為重大警訊。過去市場普遍認為1200韓元是危險關口,兩年前這道防線升至1300韓元,去年更放寬至1400韓元。如今,部分預測甚至指向1500韓元關卡可能失守,顯示市場對匯率的憂慮標準正逐年鬆動。


然而必須釐清的是,匯率穩定與國內需求成長本質上存在政策矛盾。若為穩定匯率跟隨美國升息步伐,韓國將面臨嚴峻挑戰:美國憑藉強勁經濟得以維持高利率,但韓國經濟基本面卻相對疲弱。強行緊縮貨幣政策不僅可能壓垮已舉步維艱的地方製造業與自營業者,更將導致國內消費市場全面萎縮。在此背景下,透過降息提振內需實屬必要之舉。


一旦降低利率,匯率勢必面臨上漲壓力。最終,韓國必須在兩者之間做出選擇。在當前情況下,相較於穩定匯率,恢復國內需求顯然更為迫切。因此,即使美國尚未降息,韓國仍決定先行降息,導致兩國利率差距擴大,進一步推升韓元兌美元匯率。儘管匯率上漲,但這實為挽救國內經濟而不得不採取的對策。


p1
(圖片來源: Bloomberg)

若無法理解這一背景,人們可能僅因匯率上漲而陷入恐慌。此外,在分析當前匯率上漲現象時,必須將其與過往情況區分開來。過去金融危機期間,往往是韓元單獨大幅貶值,而全球其他主要貨幣保持相對穩定,唯獨韓元面臨崩潰風險。


但當前情勢已截然不同。全球主要貨幣普遍對美元走弱,這如同面對一場高難度考試——當所有考生站在同一起跑線時,即便僅獲得50分,也可能位居前列。因此,韓元兌美元匯率雖觸及1400韓元關卡,卻不宜直接類比過往金融危機的警示信號。若觀察全球貨幣走勢,韓元表現甚至可視為相對穩健。


此外,匯率走強通常有利於出口。因此,當前的匯率上漲,從提振國內需求和增強出口競爭力這兩個方面來看,都可能帶來積極的影響。當前韓國外匯當局對於匯率的態度,也與過去有所不同。兩年前,當韓元兌美元匯率超過 1200 韓元時,政府會強烈表態「絕不容許」。去年,當匯率逼近 1400 韓元時,政府也認為情況「相當嚴峻」。但如今,即使匯率維持在 1400 韓元以上,當局的反應卻相對平靜。例如,去年 10 月底匯率觸及 1400 韓元時,經濟副總理崔相穆便公開表示,「現階段的1400韓元應以『新常態』(New-Normal)視角解讀,與過往情境存在本質差異。」


這暗示當前局勢與亞洲金融危機時期存在本質差異。究竟有何不同?1997年金融危機中,僅韓元崩潰,其他國家貨幣保持相對穩定,韓國經濟獨自承受衝擊;如今卻是美元異常強勢,多數國家貨幣對美元普遍走弱。換言之,當前局面並非「唯獨我們難以支撐」,而是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自川普政府關稅戰以來,許多國家已主動引導本國貨幣貶值。因此,我們或許能以更從容的態度,看待匯率在合理範圍內的波動。


從歷史角度觀察,貨幣貶值常是經濟復甦的關鍵策略。以1929年經濟大蕭條為例,日本率先透過本國貨幣貶值刺激出口,成功帶領國家脫離經濟困境。時任日本財務大臣高橋是清實施大規模量化寬鬆政策,壓低日圓匯率,使日本比其他國家更早擺脫大蕭條陰影。此後,英國、法國與美國相繼效仿,均採取貨幣貶值政策。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對高橋是清推崇備至,並於2010年代初推行「安倍經濟學」,採取類似策略試圖以日圓貶值振興經濟。相較之下,韓國當時過度堅持匯率穩定,未跟隨日圓貶值趨勢。結果顯示,日本的日經指數從8000點飆升至36000點,而韓國KOSPI指數僅從2200點微幅上漲至2500點——是300點,並非300%。這一對比鮮明體現匯率對整體經濟的深遠影響。


p1
(圖片來源: Tradingview; 紅: 日經指數, 藍: KOSPI指數)

總而言之,當前韓元貶值並非危機,反而是為增強出口競爭力與促進國內需求復甦,適度放任匯率波動的必要策略。與其因匯率上漲陷入恐慌,更應在全球經濟脈絡下,以平衡視角審視局勢。


接下來,我們聚焦於韓元兌美元匯率的長期走勢圖——這張涵蓋1990年代至今的圖表,將是今日分析的關鍵。


圖表中,有三段形如「避雷針」的急遽上漲區間尤為醒目:
  1. 亞洲金融危機(1990年代末)
  2. 全球金融危機(2008年)
  3. 樂高樂園事件(2022年,因開發商債務違約引發地方財政危機,波及全國金融市場)

這些案例清晰揭示:每當危機爆發,美元價值便會飆升。因此,持有美元作為風險對沖工具具有戰略意義——這正是我在《財富大轉移》中建議將美元納入投資組合的核心邏輯。


p1
(圖片來源: Bloomberg)

第二個重點在於,重大危機過後,匯率底部往往呈現抬升趨勢。在與出口業經營者交流時發現,即使匯率處於下跌階段,他們仍保持警惕,認為「美元可能隨時強勢反彈」。這種預期促使他們在匯率走低時分批購入美元,形成所謂的「預防性需求」。此類需求無形中推升了匯率底部水位。換言之,即便未來美元再度走弱,類似過往1170韓元的低匯率水準恐難再現——過往的市場教訓使得投資者始終對美元保持一定程度的避險需求。


進入今日核心議題:


2001至2022年間,韓國受惠於對中出口的特殊紅利。中國經濟高速成長期帶動韓國出口規模擴張,累積大量美元收入,使貿易收支長期維持順差。觀察2000至2023年貿易收支曲線可發現,僅在明確危機時期出現短暫逆差:例如2003年4月SARS疫情、2008年金融海嘯、2011年歐債危機,以及2020年新冠疫情等特殊時點。這顯示韓國貿易結構具有強韌性,僅在系統性風險爆發時才會轉為赤字。


p1
(圖片來源: Bloomberg)

然而,2022 年的情況與以往不同。受俄烏戰爭影響,油價飆升,加上半導體和對中國出口表現低迷,韓國貿易收支急劇惡化。儘管近期半導體出口因 HBM 需求略有回升,但對中國出口仍未見明顯好轉。韓國銀行的議題報告顯示,按產業劃分的對中出口相關生產指標呈現明顯趨勢變化:紡織及服裝產業自 1996 年達到頂峰後持續下滑;鋼鐵業的高點出現在 2004 年;石油精煉業於 2011 年見頂;化學工業和汽車產業則分別在 2004 年及 2005 年達到高峰。


儘管普遍認為「韓國在高附加價值領域(如半導體和 IT)領先中國許多」,但數據顯示,IT 產業雖在 2005 年、2014 年及 2019 年表現突出,近年來與對中出口相關的生產卻顯著減弱。這些趨勢共同表明,韓國對中國的貿易順差正持續縮減。2023 年底,韓國更出現 31 年來首次對中貿易逆差,且預估今年逆差態勢將持續。


p1
(圖片來源: 韓國銀行)

為應對市場變化,韓國企業正將目光轉向北美。韓國對美國出口額從2017年的170億美元攀升至近期的550億美元。然而,川普總統上任後,美國貿易政策出現轉變,將貿易逆差歸咎於他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並實施懲罰性關稅,使韓國企業承受巨大壓力。


過去20年間,韓國憑藉對中國的貿易順差累積大量美元,有效壓低韓元兌美元匯率。但未來5到10年,來自中國的美元流入可能萎縮,而海外投資與房地產購置等美元外流持續增加。由於川普政府提議在美設廠企業可獲關稅豁免,原可能留駐韓國的美元將加速外流。此消彼長之下,韓國國內美元存量減少,過去支撐韓元匯率的「美元雲」效應隨之弱化,匯率底部自然抬升。


綜上所述,韓元兌美元匯率的底部區間恐將持續上移,過往低匯率水準恐難再現。


這張趨勢圖是本書的核心論述。從當前數據來看,今年下半年美元可能出現技術性回調,但這種階段性波動並不構成買入訊號。需特別注意的是,若僅依據新聞熱點或短期週期操作匯市,容易陷入「追漲殺跌」的投資誤區——多數散戶正是在反覆買高賣低的循環中持續虧損。關鍵在於:投資人真正需要關注的是長期價值曲線,而非技術性波動


p1
(圖片來源: 匯率的大轉換)

要判斷匯率的長期走向,必須聚焦美韓兩國未來5-10年的生產力差距與技術代差演變:當差距收縮時韓元趨強,匯率下行;差距擴大時則形成上行壓力。基於當前產業升級速度與創新能力對比,未來十年差距擴大的概率顯著高於縮小,這意味著匯率長期走勢將呈現階梯式上升格局。


趨勢投資的關鍵在於把握方向。買入處於上升趨勢的資產,即便短期價格波動,長期持有仍可期待回升。反之,若買入下行趨勢的資產,即使追加資金,也可能難以重返買入價位。


從韓元匯率的長期趨勢觀察回顧韓元兌美元匯率變化:

1960年代:約240韓元
1970年代:約400韓元
1980年代:約550韓元
1990年代:約750韓元
2000年代:約950韓元
2010年代:約1150韓元


這組數據不僅顯示「每十年上漲約250韓元」的規律,更揭示匯率長期穩定攀升的本質。與其聚焦單次漲幅,理解整體趨勢的持續性才是核心。


p1
(圖片來源: 韓國銀行)

因此,期待匯率下跌在當前環境下可能並不現實。


是對是錯?無人能百分百預測。但若對這一假設抱有一定信心,我們完全可以將信任程度量化為具體的資產配置——例如,若認為實現概率約20%,便相應地將投資組合中20%配置為美元資產。這種『概率匹配』策略,正是調整美元比重的務實方法。


接下來,我們來分析韓國的股票市場。


觀察韓國KOSPI指數與韓元兌美元匯率的歷史走勢,可以發現兩者通常呈現反向關係:當KOSPI上漲時,韓元匯率往往走弱(美元兌韓元下跌);反之,當匯率上升時,KOSPI多數情況下表現疲軟。自2000年以來,這種負相關性持續存在。值得注意的是,若韓元匯率持續攀升,可能對KOSPI指數形成壓力,進而波及房地產市場。歷史經驗顯示,在IMF金融危機期間,當美元兌韓元匯率突破2000關口時,KOSPI指數曾重挫至250點低位。由此推斷,若當前韓元貶值趨勢延續,股市與房市恐將面臨長期挑戰。


p1
(圖片來源: Bloomberg)

以2020年1月為基準,觀察全球主要股票市場表現:那斯達克指數漲幅居冠,日經指數(日本)與歐洲斯托克指數(歐洲)緊隨其後,而KOSPI指數(韓國)和上證綜合指數(中國)表現相對遜色,此現象可能暗示美國股市更具投資潛力。


p1
(圖片來源: Bloomberg)

然而,若進一步分析,那斯達克100指數(涵蓋前100大企業)的漲幅甚至超越那斯達克綜合指數。更引人注目的是,土耳其BIST 100指數同期漲幅竟達那斯達克指數的8倍,而阿根廷MERVAL指數的表現又更勝BIST 100指數。


p1
(圖片來源: Bloomberg)

p1
(圖片來源: Bloomberg)

我們需要審慎解讀這一現象。若以土耳其里拉或阿根廷披索進行投資,匯率風險可能侵蝕大部分收益,致使美元計價的回報率顯著縮水。數據顯示,經匯率調整後,那斯達克指數仍保持穩健表現,而土耳其股市實際漲幅僅約30%,與韓國KOSPI指數相當。阿根廷股市的突出表現(受政權過渡期特殊因素驅動)屬於特例。

這組數據的核心啟示在於:它並非建議投資者「買入阿根廷股票」,而是揭示當貨幣極度疲軟時,被視為瀕臨崩潰的經濟體可能出現資產價格的補償性上漲。土耳其房地產飆升與日本不動產市場的案例均印證此邏輯——日圓貶值正是國際資本大舉流入日本房市的關鍵動因。


以日本市場為例,日圓貶值週期往往伴隨日經指數走揚。全球多數市場呈現「本幣貶值→股市上漲」的關聯性,但韓國卻構成顯著例外,其貨幣貶值通常對股市產生抑制作用。


p1
(圖片來源: Bloomberg)

觀察近三年數據可發現,韓元匯率與 KOSPI 指數呈現同向變動趨勢,此現象可能反映韓國股市與中國經濟表現的關聯性高於美國。對照全球主要股市表現,中國與韓國不僅是表現最差的兩個市場,其貨幣穩定性亦相對薄弱,此議題值得後續深入研究。


根據近期新聞報導及韓國銀行官員談話,當局對韓元兌美元匯率的官方立場已出現轉變。韓國銀行金融貨幣委員會委員徐英敬於2023年即指出:「受海外投資增加等結構性因素影響,韓元兌美元匯率恐難重返疫情前水準。」此發言等同官方正式承認,匯率回歸歷史低點的可能性極低。


他們提出的具體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美元持續強勢。
第二,韓國貿易順差減少。
第三,海外投資增加。


這與先前分析的趨勢完全一致。也就是說,流入韓國的美元減少,而流出的美元增加,導致韓元兌美元匯率走高。


韓國銀行總裁李昌鏞也在 2023 年發表了具有深意的言論。他指出,「透過公開市場操作進行流動性管理的方式,必須擺脫過去單純吸收流動性的模式,轉變為即使在平時也要彈性地供應流動性」。


過去,當韓國透過出口賺取大量美元時,為了阻止韓元兌美元匯率過度下跌,韓國銀行會買入美元(增加外匯存底),同時發行貨幣穩定債券,將市場上過多的韓元收回,以調節物價和資產泡沫。


但未來情況將會改變。如果貿易順差減少,不再有大量美元流入韓國,韓國銀行就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只專注於吸收流動性。相反地,當經濟狀況不佳時,即使沒有美元流入,韓國銀行可能也不得不額外釋放韓元。透過出口賺取美元來穩定匯率的時代正在走向終結。未來,即使在流動性緊縮的情況下,韓國也可能需要增加韓元的供應。這樣一來,韓元兌美元匯率可能會上漲,同時刺激國內資產市場。這與日本「安倍經濟學」所走的道路相似。


總而言之,正如本次書籍的標題所示,不只是美元,黃金還有日圓也面臨著「典範轉移」。


Comments

Loading commen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