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層報告
1. 財務表現
- 銷售額:
- Q1總淨銷售額77億歐元(符合預期),其中系統銷售57億歐元(EUV 32億歐元,非EUV 25億歐元)。
- 邏輯晶片佔比58%,存儲晶片42%。裝機管理業務銷售額20億歐元。
- 利潤率:
- 毛利率54%(超預期),受益於EUV生產效率提升及高附加值產品組合。
- 研發費用11.61億歐元,SG&A 2.81億歐元,有效稅率16.7%(全年預計約17%)。
- 現金流與股東回報:
- 自由現金流-4.75億歐元(因產能投資及付款週期)。
- Q1支付中期股息每股1.52歐元,全年股息預計每股6.40歐元;股票回購27億歐元。
2. 訂單與市場需求
- Q1系統訂單39億歐元(EUV 12億歐元,非EUV 28億歐元),邏輯晶片佔60%,存儲晶片40%。
- AI需求持續強勁,但客戶擴產進度和關稅政策可能影響業績區間(300-350億歐元收入目標不變)。
3. 關稅影響
- 潛在直接影響包括:對美系統銷售、美國工廠原材料進口、服務部件關稅等。
- 間接需求影響尚難量化,公司正與客戶及供應鏈協作應對。
技術進展
1. 低NA EUV(NXE:3800E)
- 已啟動現場升級至220片/小時配置,2025年完成全部裝機升級。
- 新出廠系統均達全規格標準,多家邏輯/存儲客戶用於量產最先進節點。
2. 高NA EUV(EXE:5000)
- 客戶成果:
- Intel單季度曝光超3萬片晶圓,工藝步驟從40步減至10步。
- 三星週期時間縮短60%。
- 交付計劃:
- Q1交付第五台EXE:5000,三客戶已接收;升級版EXE:5200將於Q2起交付。
- 技術導入三階段:
- 2025年:研發測試 → 2026-2027年:試生產 → 後續:大規模量產。
長期展望
- 2030年收入預期440-600億歐元,毛利率56-60%。
- 年度股東大會定於4月23日舉行。
QA Sessoion
Q1:
ASML是否會考慮調整High-NA EUV的定價策略以加速客戶採用?
A:
- 單次曝光微影技術比多重曝光更具成本效益,能簡化流程並降低成本。
- 目前阻礙快速採用的主因是設備成熟度而非價格,過早降價可能影響可靠性。
- High-NA的成熟度已超越當年low-NA同期水準,現階段重點是透過「Free Phase」等技術提升成熟度(如Phase II計畫)以推動市場接受度。
Q2:
DRAM產業轉向單次曝光EUV的時程?
A:
- 轉型已在進行中,尤其像3800E這類高效率設備(比3600快30%)加速了進程。
- 將持續與客戶合作優化技術成本,未來幾年採用率可望進一步提升。
Q3 :
2025年成長所需的訂單規模為何?2026年是否仍能維持成長?
A:
- 基於技術需求與客戶規劃,2026年預期為成長年,但宏觀經濟不確定性仍存。
- 現有訂單已涵蓋2025年後需求,但仍需新訂單鞏固成長動能。
Q4:
中國市場佔比與訂單組成?
A:
- 2024年中國銷售佔比預估「略高於25%」(原預測「20%出頭」),主因成熟製程晶片需求強勁。
- 中國訂單佔總訂單比例維持20–25%。
Q5 :
關稅政策是否影響客戶交貨時程?
A:
- 關稅公告未改變客戶業務計畫,但產業鏈存在不確定性。
- 客戶擴廠進度受廠房空間限制,難以提前拉貨。
- 預先建置的3600E庫存銷售順利,無滯銷疑慮。
Q6 :
請確認low-NA EUV單價(約2.3億歐元)與毛利率(約55%)是否含一次性因素?
A:
- 確認單價為2.27億歐元,但長期混合單價將趨近2.2億歐元。
- low-NA毛利率高於公司平均(未揭露具體數字),無一次性因素影響。
Q7:
中國營收上修與美國禁令對服務收入的影響?
A:
- 中國佔比提升反映成熟製程晶片需求超預期(含內需與出口)。
- 未提供美國限制14奈米廠服務收入的具體指引。
Q8:
對中國自主EUV技術的看法?AI需求是否推升長期市場規模?
A:
- 中國EUV進展仍處研究階段,短期難有商用產品。
- AI需求穩健,推論(inferencing)應用將逐步超越訓練(training)成為成長主力,有利長期市場擴張。
Q9:
關稅對毛利率的潛在衝擊?
A:
- 衝擊程度取決於美國半導體關稅政策定案,ASML正與產業鏈協作分攤成本。
- Q2毛利率區間擴大反映短期不確定性,全年影響尚難量化。
Q10:
晶圓廠全球化布局對設備支出的影響?
A:
- 分散設廠可能導致產能效率降低,長期推升晶圓需求。
- 但關稅不確定性抵銷部分樂觀預期。
Q11:
從研發型EXE:5000過渡到生產型EXE:5200平台的關鍵里程碑?
A:
分為三個階段:
- 研發驗證:客戶使用EXE:5000在ASML實驗室或自有產線測試高數值孔徑(High-NA)EUV技術性能,此階段正在進行。
- 早期生產:客戶挑選少量製程層/產品,以更高效率的EXE:5200進行試產,目前已開始出貨。
- 量產階段:待工具成熟後,於2027-2028年全面用於先進製程節點。
Q12:
哪個領域(邏輯晶片、代工廠、DRAM)會率先採用High-NA?
A:
- 傳統上邏輯晶片優先,但記憶體(DRAM)與邏輯的導入時間「非常接近」。
- 兩類客戶皆積極驗證工具,代工廠可能緊隨其後。
Q13:
中國「四大」本土晶片製造商與中小客戶的營收占比變化?
A:
- 隨中小客戶數量增加,四大廠商占比逐年下降。
- 但大型客戶因採購量仍佔中國區出貨主力。
Q14:
若限制出貨至2000i以下型號,中國能否用舊款DUV(如1950i/1980i)生產28奈米?
A:
可以。過去國際客戶已證明透過多重曝光(multi-patterning)技術,舊款機台能支援28奈米,甚至更先進製程。
Q15:
訂單庫存中的EXW(工廠交貨)與DDP(完稅交貨)價格占比?關稅影響?
A:
- ASML負責進口流程,但關稅成本依合約與客戶分攤。
- 公司主張關稅應由產業鏈公平分擔,而非單一企業吸收。
Q16:
EXE:5200是否計入2025年營收認列?
A:
是的。2025年預計認列的5台High-NA設備中,包含部分EXE:5200(其餘為EXE:5000)。
Q17:
以單次EUV曝光取代多重曝光的進展?
A:
- 隨EUV生產效率提升、單層成本下降,將逐步取代多重曝光。
- DRAM因現行多重曝光使用率更高,轉換速度可能快於邏輯晶片。
Q18:
Q1訂單波動是否反映關稅不確定性?
A:
訂單起伏主要反映客戶內部審批週期(如Q4大單導致Q1減少),與關稅關聯性低。
Q19:
美國關稅政策與半導體本土化目標(如台積電亞利桑那廠)的矛盾?
A:
產業與美國政府已意識到矛盾,近期部分工具關稅豁免及供應鏈審查即為平衡本土化與設備取得。
Q20:
High-NA訂單對三階段的覆蓋情況?
A:
- 現有雙位數訂單已涵蓋階段1(研發)與階段2(試產)。
- 階段3(量產)訂單待客戶確認工具成熟度後,預計2024年底至2025年追加。
Q21:
2025/2026年訂單能見度與2024年同期比較?
A:
- 2025年營收中位數目標已近滿載(EUV 100%、DUV約90%)。
- 2026年現有訂單提供「良好基礎」,但未具體預測。
Q22:
階段3的High-NA訂單何時啟動?
A:
我們可能會有一些,但我認為現在還太早(still too early)。
因為目前我們大多仍處於第一階段(Phase 1),還在安裝一些設備。
所以這還需要更多時間。
*Reminder: 本內容大量使用了人工智慧生成技術,可能有準確性不足的問題,不適合作為投資決策的依據,僅供參考。
Commen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