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市場8月風向速覽

各國市場現況分析

從各國情況來看,市場動態差異頗大。

台灣市場觀察
台灣散戶堪稱「槓桿操作高手」,目前正全面承接籌碼且氣勢旺盛。
不過法人機構似乎只接了三分之一部位就嚇得提前出場,這操作實在有點掉漆。

日本市場荒謬劇
外資確實是推動「弱勢日圓套利交易」拉抬日股的主力推手。
但8月初那波急殺明顯就是外資倒貨造成的慘況。

結果散戶接完刀後遇到反彈就全數認賠殺出,真正在底部大舉承接的,反而是之前市場超跌時縮手的本土大型機構。
這些本土鯨魚的操作套路就是低接外資拉抬的籌碼,根本是「外資抬轎,機構數鈔」的節奏。

回想2020年疫情崩盤時,散戶短暫抄底後被慘軋的歷史簡直如出一轍。



p1
(藍=機構/綠=外資/橘=散戶)


台灣融資水位追蹤
目前450億規模的融資斷頭潮正逐步回補中,已恢復13%(約55億台幣)。


p1


韓國KOSPI指數在量能萎縮下,僅增加13億台幣。


p1


日本衍生性商品現況
外資持續加碼空單部位,本土機構則默默接盤...
期貨市場呈現「機構vs外資vs散戶」三方角力,選擇權更是「Call/Put雙殺」的修羅場,這盤面簡直比東京地下鐵還複雜。
短期看真的不好操作...



p1


但! 是!

中國夢時機浮現?

個人認為9-10月是布局中國概念的黃金時機,身為Event-Driven交易者,這判斷當然有硬道理:

  1. 政策護盤訊號強烈
    中國持續強化A股與港股連動性,6月起隱匿外資即時交易數據,8/16更取消盤後披露制度(日本好歹週報),這維穩決心簡直寫在臉上。
    雖波動率降低,但透明度已向美股看齊,那些「交易所洩密給對沖基金」的陰謀論可以收起來了。

簡單用數據來補充說明一下:

香港交易所在2019年9月16日推出了恒生指數的每週選擇權商品。
有玩過衍生性商品的人應該都知道,做多比做空容易,而且買Call(看漲)比買Put(看跌)更有力,持續性也更強。

中國市場有趣的地方在於,他們在碳酸鋰價格高點時推出了期貨商品,成功穩定了現貨價格。


p1


  1. 科技股價值浮現
    茅台泡沫破滅之際,官方死守底線的科技股估值顯得格外誘人:
  • 阿里巴巴本益比21倍
  • 騰訊更僅19.5倍



p1
(阿里-京東PER走勢)


  1. 節慶行情雙引擎
    「十ㄧ黃金週」與「雙十一光棍節」將引爆消費數據:
  • 近5年港股在十一期間4度收漲
  • 當前技術面顯示9月築底、10月起攻的完美路徑
  1. 衍生商品助攻
    雖然說全球五大股市之一推出每週選擇權商品,這種好康不會隨便給,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只要抓對低點,單邊做Call(看漲)的機會其實不少,對吧?



p1


有趣的是,香港交易所在2020年7月27日推出了追蹤當地30家代表性科技企業的「恒生科技指數」,誰能想到想港會在這時候推出 benchmarking 美國那斯達克指數的東西...
從波動性來看,恒生科技指數在當時的波動率高達60%,



p1


而且,2019年9月16日推出恒生指數每週選擇權時,技術面也是先形成 channel,第三次嘗試後才爆發性上漲,這次的走勢簡直如出一轍。

重點來了!9月2日,恒生科技指數的每週選擇權即將上市。
在指數低點推出每週選擇權?
這背後到底有什麼意圖,大家不妨好好想想吧!(那斯達克同期才上漲30%)

香港交易所於9月2日推出每周恒生科技指數期權



p1
(左-恆生指數, 右-恆生科技指數 )




p1
(那斯達克上漲幅度)


巨型資本動向
所有準備都已經到位了!
現在就算大戶默默吃貨,散戶也很難察覺到主力動向。
而且從歷史數據來看,接下來正是中國市場的強勢季節。

說到底,像高盛這種大鯨魚一直在默默吃進中國股票卻不賣出,反正中國是成長淺力很高的市場,等指數噴了個2-3倍在開始出場也不晚,像外資長期減持台灣和韓國的股票就是因為市場已經相當成熟了,經濟成長幅度比不上巔峰時期。

與其擔心「川普當選會打壓中國,市場會不好」,
不如換個角度想:「川普是商人出身,肯定會促成一大堆交易(談判)機會」,
這才是正常邏輯,對吧?

終極結論
想找年底至明年Q1的alpha機會:
🇨🇳 中國概念股|🇸🇦 沙烏地阿拉伯|🇦🇪 阿聯酋

Comments

Loading commen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