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委員會於2025年1月20日通過決議,批准將經紫外線處理的全黃粉蟲幼蟲粉末作為新型食品添加劑,自2月10日起可合法添加於麵包、果醬等加工食品中,最高佔比不超過4%。這項決定雖引發76.8%民眾明確反對,卻揭示了歐盟應對糧食危機與氣候問題的深層戰略。
爭議中的"新型食品"
根據歐盟定義,1997年5月前未在歐盟大規模消費的食品均屬"新型食品"。此次核准的麵包蟲粉末需遵守嚴格標註規定:含該成分的食品須在成分錶中明確標註"UV-treated Tenebrio molitor larvae (yellow mealworm) powder"。歐盟強調,新型食品的營養價值不得低於其替代的傳統食品。
支持者指出,麵包蟲養殖資源消耗僅為傳統畜牧業的零頭-生產1公斤昆蟲蛋白僅需4000公升水和2公斤飼料,遠低於牛肉所需的1.5萬公升水和8公斤飼料。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顯示,牲畜排放量佔人類活動甲烷總量的37%,而昆蟲養殖的溫室氣體排放幾乎可忽略。
安全背書難消民眾疑慮
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經多年測試認定,麵包蟲粉末除可能引發過敏外無健康風險。事實上,昆蟲食品在歐洲早有先例:瑞士2017年率先批准麵包蟲入食,歐盟亦於2021年許可銷售麵包蟲乾製品。
然而歐洲消費者組織(BEUC)2020年調查顯示,僅10.3%受訪者願以昆蟲取代肉類,76.8%明確反對。此次政策升級允許蟲粉"隱身"於日常食品,更觸發公眾反彈。主導申請的法國公司Nutri’Earth雖宣稱蟲粉富含維生素D3且不影響口感,但其Google地圖評分已被憤怒網友刷至1.4顆星(滿分5顆星)。
隨著氣候變遷壓力加劇,這場"蛋白質革命"或將持續擴大。正如EFSA報告所言:「當食品工業遭遇環境危機,人類終須重新審視盤中之餐。」但如何跨越文化心理障礙,仍是橫亙在政策與餐桌間的現實難題。
另外, 國際研究顯示昆蟲致敏風險不容忽視。根據《Food Chemistry》2021年研究,昆蟲主要過敏原「原肌球蛋白」與甲殼類、塵蟎有交叉反應,即使經高溫烘烤仍無法完全消除活性。相較之下,花生經水煮較不易致敏,但烘烤製成花生醬反而增加致敏性,顯示不同加工方式對過敏原影響有顯著差異。
區域過敏比例調查顯示,韓國首爾大學附設醫院急診紀錄(2008-2012)統計蠶蛹過敏發生率0.49%,蟋蟀過敏血清陽性率1.2%。歐洲估算潛在過敏風險族群達1.8-2.3%,而北美FDA不良反應資料庫(2016-2021)昆蟲蛋白食品過敏報告率為0.07%。值得注意的是,甲殼類過敏患者中34%對黃粉蟲蛋白產生體外IgE結合(比利時魯汶大學研究),19%出現口腔過敏症狀;塵蟎過敏者更有42%對昆蟲蛋白呈陽性反應(德國過敏研究中心2020)。
食品加工技術雖能降低風險,但專家建議高風險族群(甲殼類/塵蟎過敏者)首次食用前應進行特異性IgE檢測。歐盟自2018年已將昆蟲列入強制標示清單,含昆蟲成分食品需明確標示,消費者選購時可透過包裝標示辨識。
最便宜且安全的蛋白質供應應該提供給面臨糧食危機的國家,而不是充滿人道思想的歐洲。
目前,投資替代蛋白的創投公司透過遊說和各種手段推動相關法案通過。
但除非氣候危機導致各種肉類價格暴漲,一般人買不起,否則食用昆蟲根本沒有被接受的理由。
替代肉要成功,依靠 ESG 之類的法律是不夠的,關鍵還是競爭力。便利商店裡的雞胸肉每100克 50元(TWD),假設人造肉價格能壓到這個價位,那勝負取決於有多好吃;
目前沒有比傳統肉便宜的人造肉,除非是素食主義者,否則根本不會買。
所以,除非氣候變遷導致傳統蛋白價格暴漲,否則替代肉品必須不斷簡化生產流程,提高價格競爭力。
當然,植物性肉類的原料是植物,本身更容易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
相對而言,食用昆蟲較穩定。
烤一下,雞肉味,蛋白質是牛肉六倍?
儘管貝爺主張的"蛋白質是牛肉六倍"存在誇張成分,但科學測算顯示,昆蟲蛋白含量約為傳統肉類、魚類的兩倍。真正推動歐盟決策的,是昆蟲養殖的驚人環保效益。數據顯示,生產1公斤蟋蟀蛋白的碳排放僅為牛肉的0.05%,水資源消耗減少98%,飼料轉換效率高出畜牧業4倍。常見食用昆蟲如蝗蟲、蟋蟀的甲烷排放量比家畜少10倍,一氧化二氮排放量減少300倍。
麵包蟲被譽為"天然蛋白質工廠",其幼蟲、蛹、成蟲的粗蛋白含量分別達54.25%、58.70%、63.19%,脂肪含量23%,且富含亞麻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比較傳統養殖業,麵包蟲在料肉比與雞肉持平的條件下,可達到近100%胴體利用率,大幅降低圈舍建設與飼料管理成本。飼養僅需麥麩、青草及少量菜葉,即能產出含全部必需胺基酸的高品質蛋白。
除蛋白質外,麵包蟲含鈣、鋅、鐵、磷等微量元素,維生素B群含量遠超過牛奶。歐盟此舉被視為應對氣候危機的前瞻性佈局-在耕地減少與人口成長的壓力下,昆蟲養殖佔地僅為傳統畜牧業的1/10。然而,民眾對昆蟲食品的心理抗拒仍是最大障礙。專家指出,將蟲粉作為添加劑而非整蟲食用,正是循序漸進的"脫敏策略"。
隨著全球蛋白質需求預計2050年將成長50%,歐盟的決策或重塑食品工業。麵包蟲既能處理有機廢棄物,又可轉化為高營養食材的雙重特性,使其在永續農業體系中佔據獨特地位。這場飲食革命能否成功,既取決於技術突破,更考驗社會認知轉型的速度。
Commen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