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恢復小鼠受損腎功能,離再生醫學願景更進一步!
原文發布時間:2023年2月13日

腎臟疾病已成全球重大健康議題。為恢復腎臟受損細胞的再生能力,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新加坡國家心臟中心與德國科學家合作研究,發現阻斷「疤痕調節蛋白」IL-11可促使受損腎細胞再生,為腎功能恢復療法帶來突破性進展。

關鍵發現:IL-11觸發細胞生長障礙
當腎臟受損時,腎小管上皮細胞(RTE)會釋放「白細胞介素11」(IL-11)以調節疤痕形成。研究團隊發現,IL-11會激活分子反應鏈,導致「SNAI1」基因表現增加,進而阻礙細胞生長並引發腎功能障礙。

中和抗體實驗成果
透過小鼠模型實驗(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人員使用中和抗體抑制IL-11,結果顯示:

  1. 急性腎損傷(AKI):減少腎臟質量損失、纖維化及功能下降等長期後遺症。
  2. 慢性腎病(CKD):促進腎小管細胞增殖,逆轉結構與功能損傷,使腎功能趨近健康狀態。

臨床應用潛力
儘管過去針對「乙型轉化生長因子」(TGF-β)的抗體療法未成功,此研究首次證實「透過治療實現腎臟再生」的可能性。主導研究的Stuart Cook教授指出,IL-11中和抗體不僅對腎衰竭、慢性腎病具治療潛力,長期使用安全性亦高。若人體試驗證實有效,將大幅推進再生醫學發展。

參考文獻

  1.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DOI: 10.1038/s41467-022-35306-1
  2.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官方新聞稿